【辉煌“十三五”,出彩看长葛】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取得不俗成绩,累计引进华夏幸福、深圳裕同等亿元以上项目110个,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均居许昌市第一位。
其中,对外开放最“吸睛”的部分是对德合作。我市加快中德合作孵化园建设,累计促成对德合作项目29个。
2020年,我市落实对德合作项目5个、签约5个,被省商务厅确定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重点联系县市”。
如今,对德合作已成为长葛工业新名片。
◎成立长葛驻德商务联络处,每年至少引进1个合作项目在我市投资建厂
近年来,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我市积极对接德国工业4.0,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2017年,我市在德国英戈尔施塔特市成立驻德商务联络处。
依托联络处,我市为企业对接欧洲企业和市场提供服务,并通过利用德国有经验、有资源的团队,做到了和欧洲企业实质对接、高效对接,实现了合作共赢。
“长葛驻德商务联络处的成立,让长葛人在德国有了‘家’。”市商务局局长陈有池介绍,该联络处作为许昌市第一家在德国设立的商务联络处,充分发挥我市与德国合作的桥梁作用,掌握当地知名企业基本情况,寻求我市企业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点,牵线搭桥促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目前,联络处每年至少引进1个合作项目在我市投资建厂。通过引进德国技术、国际化的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进一步促进我市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对德合作推动了我市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成为我市经济的又一张名片
当“长葛工业”遇上“德国制造”,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大周产业集聚区,有一条“能思考”的生产线——河南晟丰科技公司引入德国西马克技术实施的全省首条不锈钢六连冷轨项目。该项目是我市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的重点项目,也是第一个建成的中德合作项目。
“该项目轧钢设备采用世界先进西门子TDC智能化轧钢系统,引进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主要购置的不锈钢冷轧六连轧生产线和十条连续光亮退火生产线,在国内不锈钢冷轧加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河南晟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国伟介绍,整条生产线有120多米,设计标准只需要5人操控,比传统生产线100多人流水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是目前国内第四条、河南省第一条六连轧智能生产线。
同样在大周产业集聚区,德威股份镁合金轮毂生产线上则是另一种繁忙景象。熔炼后的镁锭在德国“机器人”操作下,经过机加工、前处理、涂装、包装等工序,一个成型的镁合金轮毂就生产了出来,而这一过程只需几分钟时间。
拥有国内唯一的镁合金汽车轮毂一次正反锻压工艺专利,依靠引进“德国机器人”打造的轮毂生产线,德威股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镁合金汽车轮毂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专业的生产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先后得到奔驰、特斯拉、一汽、大众等汽车“巨头”认可。
对德合作力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德威股份还把利用德国自动化设备生产出的镁合金轮毂卖回了德国。与德国奔驰设计公司签订5亿元产品出口协议,实现汽车轮毂产品对德国大众、宝马等公司的出口。
“目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和大周产业集聚区不少企业以股权合作、技术转让、代理等方式把产品推向了欧洲市场,还有很多企业以合资建厂、并购、技术转让、品牌合作等方式把德国一些真正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引了进来,推动了企业升级,提升了开放合作水平。”市商务局对外开放办主任耿新栓说。
对德合作,我市不少企业尝到甜头。金汇集团与德国汉高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无硝酸酸洗和新型酸回收技术工业化集成项目,实现酸洗过程中酸的自动化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宝润达新材与德国卡巴赫公司合作,已引进德方带净化能量回收的自动涂料设备及先进生产线;金宏印业与曼罗兰(中国)公司签订价值5000万元的对开十色加上光胶印机设备订购协议……
“对德合作推动了我市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对双方企业来说促进了互相交流提高,提升了我市对外知名度,已成为我市经济的又一张名片。”陈有池说。
◎全省首家德国独资企业、全国第一个铝尘灰处理项目相继落户我市
对德合作是全省重大战略之一,也是我市重要发展机遇,百菲萨环保科技(河南)有限公司电炉除尘灰项目是我市对德合作战略结出的硕果之一。该项目从前期考察到正式签约,再到奠基动工,仅用时220天,创造了对德合作的“长葛速度”。该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市对德合作迈出新步伐——实现由引技术、引设备向引人才、引资金、引企业转变。
百菲萨是一家为工业废物的综合管理和回收提供创新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国际领先公司,拥有超过20年的成熟运营经验和不断完善的先进技术,在全球15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在欧洲,百菲萨是回收碳钢和不锈钢除尘灰以及铝冶炼废物的领头羊企业,为碳钢、不锈钢除尘灰以及铝冶炼废物的回收和处理提供综合服务和管理。其中,该公司钢铁除尘回收服务业务在亚欧市场占有率为45%-50%(不包括中国)、铝盐渣回收服务业务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为45%-50%。
2020年11月19日,豫苏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百菲萨在长葛又一重要布局——投资15亿元的年产30万吨再生铝项目、年产11万吨铝盐渣循环利用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主要建设盐渣回收利用工厂、再生铝工厂,建成后能将废物完全循环再利用,不产生任何二次废物,彻底解决了传统铝渣铝灰处理仍有残留的问题。此外,该盐渣回收工厂能同时处置电解铝行业产生的废槽衬,这也是该集团计划在我国落地的第一个铝尘灰处理项目,是我市对德合作实现的又一大突破。
“得益于长葛市良好营商环境,百菲萨项目进展顺利。”百菲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晓说。
◎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我市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是核心合作区之一
2018年,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这是全国第八个也是全省首个获批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标志着许昌市对德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我市中德再生金属生态城是核心合作区之一。
“中德合作区是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进而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陈有池说,“德国制造”牢牢守住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德国“工业4.0”引领全球智能制造,长葛企业要想转型升级,与其向沿海发达地区学习,不如直接向德国学习,中德合作区为我市企业开展对德合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为促进产业集聚效益的发挥,使再生金属行业在大周产业集聚区内得到更进一步发展,我市于2019年10月谋划建设长葛市中德合作孵化园项目。该项目位于大周产业集聚区,总投资5.26亿,设计总占地面积484.93亩,共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开工。项目建成后将紧密围绕再生金属循环产业,为高端产业人才提供优质平台,优化配置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完善再生金属生产链条。
在大周产业集聚区,我市还建设了中德再生金属制品孵化园项目,该项目占地960亩,总投资68亿元。目前入驻再生铝、再生铜回收、加工企业17家,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形成了绿色化、高端化、循环化的循环经济链条和产业体系。
其中,艾浦生年产10万吨易拉罐保级利用铝大板锭项目是龙头项目,项目引进德国、美国领先的生产设备及环保设备,产品实现由工业级铝制品到食品级铝制品的升级。该项目于2020年正式投产,投资5.5亿元,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利税5亿元;通过废旧易拉罐保级还原技术建设我国再生铝行业第一条废旧易拉罐再生生产线,实现在中国生产的罐身带材的废料含量为零的突破。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覆盖,力争年内实现150项政务服务事项“一证通办”
在对德合作过程中,离不开我市一以贯之的“保姆式”服务。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常态化、长效化的服务企业制度体系,包括领导干部分包责任制、重点企业服务制度、企业服务年度考核制度、企业‘驻厂员’制度等。”陈有池说,这些制度从不同方面保障了企业问题的解决,相互衔接、共同发力,编织起服务企业全方位、多层面的制度保障网。
为畅通中德合作企业问题受理和服务渠道,我市对发现问题建立企业问题台账,市企业服务办提出分解落实意见,向承办单位下发交办通知书,问题办理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为督促问题解决,我市实行企业问题通报制度,将分包项目情况和解决问题情况在新闻媒体公开公示;为提高审批效率,实行联审联批、模拟审批,让职能部门一把手当着企业的面、对着电视镜头承诺手续办结时间;为推进上门服务,推行企业入驻“驻厂员”制度,实行贴身服务、代办服务,包办所有手续,做到保姆式关心、家庭式照顾、个性化服务。
2020年,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1793项政府服务事项完成平台录入,1470 项实现“不见面审批”,网上办理5.3万件,网上办理量居许昌市第一。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百日内办结,企业开办一日办结,营商环境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综合投资热力百佳县(市),居第43位。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在德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分别设立招商联络处,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9个,总投资3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4亿元,到位省外资金122亿元,利用境外资金1.7亿美元。其中,落实对德合作项目5个、签约5个。
“我市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覆盖,力争今年年内实现150项政务服务事项‘一证通办’,200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省通办’。”市委书记尹俊营说,制订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做好省县域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加大开放招商力度,实施“2526”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推动20个签约项目落地,谋划推介50个重点招商项目,合同引进市外资金260亿元。深化对德合作,加快中德孵化园、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长葛区域规划建设,再引进一批对德合作项目。
长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丨孟龙
校对丨铭初 美编丨丁启超
值班总编丨赵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