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天秦皇岛、北戴河一带)君的两个儿子,从小就爱读圣贤书,爱做圣贤事,视荣华富贵如浮云。父亲生前原想立聪颖的叔齐(老三)继承君位,可父亲死后叔齐坚决不当,定要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不能改。"于是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也跟着逃走了,朝中臣子们只好拥戴老二为君。
伯夷、叔齐出走后,开始寻找他们所归隐的乐园,首先他们游览了泰山,感觉太山虽雄伟,然是历代帝王封禅的地方,不宜长久隐居。接着,他们千里迢迢游览了嵩山,感觉嵩山虽峻奇,却居山川之中,地方太显示耀,也不是理想之所。此时在两个人的心中,同时怦然显现出一座名山——首阳山(即首山,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境内)。
一山同系二心,难道首山真是他们归隐的乐园?伯夷、叔齐二人兴奋异常,都觉得首山确实是理想的隐居之地,决定去首山先看一看。可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他俩十分气愤的事情。
原来,正当二人寻觅归隐之所时,贤明仁爱的周文王死了,西周国一片悲痛,可他的儿子武王不等安葬了父亲,便打着文王的旗号兴兵伐纣。这两个彼此推让王位的贤人君子,对武王的举动很不赞成,便在武王进军的路上拦住马头进谏,指责武王父死不葬,却大动干戈,是为不孝;身为纣王的臣子,却要去杀纣,是为不忠。武王左右的卫士一听大动肝火,想要砍了这两个书呆子。姜太公赶快喝住卫士,说:“他们也算是明晓大义的人啊“,便叫几个卫土把伯夷和叔齐给搀扶走了。伯夷、叔齐一看武王不接受他们的谏诤,非常生气可也无力回天,便按照既定的目标跑到首山隐居起来。后来,他俩又听说武王灭了纣,建立了周朝,他们便感到吃周朝的粮食可耻,发誓“不食周粟”,仅每天在首山采些野生薇菜充饥。
不食周粟
俩人在一片长满薇菜的山坡上采摘薇叶的时候,遇到一个伶牙利齿的妇女,她诘问他们说:“听说你们两位都是大贤人,为了大义而不食周粟,可连你们采的薇菜也是周国产的啊,为什么还要吃呢?”问得俩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感情上受到了莫大的伤害。
不食周粟
从此,每当采薇食用时,耳边就回荡起那个妇女的声音,身体一天天地瘦弱下去,此时,周朝有个很有学问叫王摩子的士大夫,奉周武王之命请他们下山,并允诺入朝后让他俩掌管督查百官的高官,他们严词拒绝了。如此反复再三,王摩子生气了,他用极为尖刻的话讽刺他俩:“既然两位老先生不食周粟,然而,你们住的可是周家的山啊!吃的可是长在周家山上的野菜啊!这又叫人们如何理解呢?”伯夷、叔齐听后感觉如雷贯耳,肝胆俱裂,差点晕厥过去,他们强忍着等王摩子离去后,哥俩抱头痛哭。后来,伯夷、叔齐连薇菜也不采了,水也不喝了,最终饿死在首山。
来源: 襄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襄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