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薄膜,也曾是中国包装行业的痛点。
4月8日,在河南省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创新中心展厅,负责人黄晓谨对前来的观摩团说:“我们研发的PETG环保热收缩膜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让原材料价格从之前的每吨6万下降到不足2万。”
这个创新中心由河南银金达、今麦郎、斯美特、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联合组建,围绕“一片薄膜”做深做透,成立两年相继攻克了生物基耐热聚酯材料、膜印刷环保油墨、抗菌膜等一系列行业痛点,并与20余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成功跨过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
4月7日—8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了河南省制造业创业中心观摩活动,这是河南省自2017年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来,首次开展集体观摩,也是对河南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一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成果的一次“阅兵”。
在河南省物流装备创新中心,他们瞄准了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力求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和共性技术供给瓶颈,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轻量化、智能化是起重产品的升级方向,但轻量化、智能化涉及到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仅靠主机厂难以实现。”中心总经理李虎说,他们联合材料商、电气、电机、制动等上下游多个厂家的技术能力,进行轻量化桥式起重装备推广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了标准化、系列化产品,相比于传统起重机,实现自重、高度、综合能耗降低15%-30%,已被行业广泛推广使用。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不断变革,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正在不断涌现。
在已经升级为“国字号”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构建了“产学研用金”多方机构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牵头单位中国一拖联合中联重机、中国农机科学院、悦达智能农业装备公司等10家单位共同出资成立,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罗锡文等大咖领衔专家委员会,兼职及委外技术人员30余人,还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百度等院校、企业合作,形成综合性研究支持团队。
在多方技术的协同下,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在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农机装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先后发布了世界第一台新能源动力无人驾驶拖拉机、中国首台100马力新能源无人驾驶轮边电动拖拉机样机和国内首台8~12kg/s多功能联合收获机,培育的农机大数据平台链接31个省份、超过6万余台农机,实现远程定位查找、状态监控、预警报警等功能。
工业CT,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品,涉及了核物理学、光电子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多学科,国内大多数省份根本不具备研发能力。河南省工业新型成像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科研优势,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攻克了解决制约工业新型成像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并在洛阳建设了成果转化产业基地,生产出多款工业CT设备和智能安检设备等高端装备,成为“研发在郑州、生产在洛阳”的高水平创新平台。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个全新的载体,要通过打造新型创新链、新型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咨询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7研究所研究员王华东在观摩会后说,河南正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创新中心要走在前,瞄准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需求,紧跟前沿技术,强化路线图设计,以大格局大布局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来源:河南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