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俺村的变化真是大,村民富了,村子也美了,这可真得感谢李书记。”脱贫户张铁军说的李书记是鸦岭镇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雪花。她是连续四届县人大代表、洛阳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市、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美伊川人”。
李雪花2005年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今年村“两委”换届又全票当选。多年来,她带领村“两委”抓党建、夯基础、兴产业、促增收,干实事、跑项目,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坚强有力,花椒产业红红火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强支部 聚合力
2005年以前,王庄村是鸦岭镇有名的“乱村”,民心不稳,矛盾层出不穷。李雪花刚一上任,就逐村逐户走访农户,找群众谈心谈话,找准症结,化解积怨,明晰思路。接着制定完善“三会一课”等各项制度,村“两委”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了和谐有序的工作机制,村里有了“领头雁”,群众干事创业有了“主心骨”,各项工作开始有了新的起色。
“村支部没有地方办公,村民办事找不到党员干部,这可不行。”李雪花积极利用各方资源,多方筹措20万元资金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群众“讲习所”。为了方便群众,李雪花印制了党群“连心卡”发放给群众,卡上有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的联系方式,使群众的各项诉求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利用新时代群众“讲习所”,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等活动,形成人人向善、人人从善的文明新风尚。
兴产业 促增收
王庄村2819口人,7个自然村散布在沟壑之间,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2015年以前,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红薯为主,年亩均收益仅500元左右。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了,王庄村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出路,出路,出去就有路。”李雪花自己给自己打气。她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多次到外地考察软子石榴、花椒、大枣种植项目。经反复对比,花椒耐旱产值高,土壤气候条件适宜,最终选定了花椒种植。
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想改变群众千百年来的种植习惯,可着实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花椒,三年才挂果,五年才进入盛果期,见效益相对较慢。为打消群众怕不种庄稼饿肚子的思想顾虑,李雪花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号召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按照鸦岭镇党委整体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李雪花带领群众种植花椒2000余亩,2017年花椒初见效益,当年7月创办了伊川县惠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花椒种植由分散经营走向规模化经营。2020年王庄村优质大红袍花椒种植面积发展到4000余亩,产值超8000万元,每户年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满山红花椒映红了贫困群众的致富路。贫困户董囤家5口人,2015年种植花椒10亩,去年收入2.5万元。“大花(书记)抓小花(椒),花落结出金疙瘩。”他笑得合不拢嘴,对李雪花是满满的感激。
为搞好花椒种植技术服务,鸦岭镇党委、政府做好“店小二”,每年定期邀请陕西韩城花椒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开设花椒种植专题讲座,现场传授栽苗、修剪、施肥等方面的技术,王庄村种植户成了花椒种植“土专家”“田秀才”。
干实事 暖民心
王庄村基础设施落后,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破烂村”。李雪花从群众最迫切的交通、学校、吃水等问题入手,跑项目要资金,团结带领村民硬化了7个自然村的道路8000米,村小学建起了9间新教室,架起了高压线,打了深水井,硬化1100㎡广场一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王庄村的“颜值”高了,心气顺了、群众笑了。
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困到富裕,如今王庄村昂首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这里的干部群众说,大家希望跟着李雪花再大干十几年,让王庄村再上一个新台阶。(王社民 李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