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居,岁月铮嵘。他,1928年3月入党,1929年8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在长征途中升任红军团长,1951年3月,从华北军区转业,回到平原省(河南省前称)林县从事农业生产,成为红军队伍里屈指可数的“从红军团长到农民”的身份转换,在平凡中走出了不平凡的一生。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擦亮历史,回望初心,掠影般追忆一位红军老团长的红色经历。
顾贵山(前排左一)1959年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时,与刘胡兰的母亲李文秀、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孟县劳模段寿山、无脚拖拉机能手李采来等在北京合影。
1959年,建国十周年庆典前夕,从北京下来两名干部在平原省委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林县,说是根据首长指示,来寻找一位长征时的红军老团长,特邀他去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县委的领导听后有些犯难了?以他们对林县老红军掌握的情况,没听说谁在长征时当过团长,况且以红军团长的资历,大部分都是1955年授衔的将军,极少有人回乡务农。然而,就在县委通过多种渠道寻找红军老团长时,有人提供线索说原康公社下园村有位老军人当过红军,自称长征时当过马夫。在他生活的原康镇下园村,没有人知道他曾当过红军团长,家乡人和政府部门领导只知道他是一位老红军。当有人问他在部队担任过什么职务时,他总说在部队给首长牵过马,是个马夫。据说,在下园村一带,谁家的骡马有了病,请他去一治即好。他说他是马夫,没人不信。
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多次到红军老团长顾贵山家看望慰问,与老团长顾贵山交流新农村建设工作。
北京来的两名干部经过问询,当说明是党中央毛主席邀请他去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时,这位老红军情绪非常激动,承认自己当过团长。他正是根据首长指示寻找的红军老团长——顾贵山。
河南日报1961年1月5日
顾贵山,原籍安徽省六安县,1928年3月入党,1929年8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四军三六团任班长、排长、连长。1935年红军整编后,在红15军任团长,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战斗400余次,负伤9次。1937年参加平型关战役时,双目被毒气致伤失明,住院治疗视力恢复,于1938年到115师卫生所任所长。1947年所在部队再次整编,他被安排到太行新一旅合作社担任经理职务,1948年9月,因身体原因,无法适应在部队前线作战,被安排回后方工作。1951年3月,从华北军区转业,回到河南(平原)省林县,从事农业生产。
顾贵山魔镰刀图片
熟悉顾贵山的人都知道,顾贵山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以一位老军人、老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在1960年合作化大食堂时,他想方设法为大家调济伙食,所创造的经验被林县和其他县市推广,新乡市、睢县等地还掀起向顾贵山学习的热潮,新华社、河南日报、北京农民报等媒体大篇幅宣传报道他的事迹。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顾贵山多次到北京、南京等地找老战友老部下,为修建红旗渠找钢材、炸药等紧缺物资,为修渠解决燃眉之急。在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他不顾身经百战落下的伤残躯体,和社员们一道下田耕作,兴修水利设施。将红军精神贯穿始终。1986年,顾贵山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丧事从简,不要声张,坟前不要立碑刻文,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事后,在中央担任要职的李德胜、秦基伟等领导专门托人来下园村吊念故人,安慰家属。
几十年过去了,红军老团长顾贵山的一生经历和红色记忆,历经岁月打磨,程亮而熠熠生辉。
记者与顾贵山的老伴和子女在一起交流,追忆红军老团长顾贵山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