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王丹 通讯员 陆少华 刘婷婷 王静
一个项目盘活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在洛阳,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包联服务已常态化全覆盖,上半年市场主体逆势增加5.28万户,一批批好项目正在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为支持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洛阳市税务局高效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特别是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关注服务“风口”产业,全力让退税资金“活水”直达市场主体,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一路陪伴“专精特新”企业健康成长。
税惠助企“提档升级”,入选“国字号”绿色工厂
颜色银灰、形似海锦的“大块头”,看起来“灰头土脸”,却是航空、航天、航海等的重要原材料,这就是海绵钛。
从波音、空客飞机,到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再到遨游太空的高分系列卫星,在这些“高精尖”的零部件里,都有洛阳双瑞万基钛业有限公司高纯度海绵钛的“身影”。作为“万吨级全流程海绵钛”生产企业,这家公司已成立17年,是河南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该企业先后引进、消化、吸收并再创新了国际先进的多极镁电解槽技术、大型沸腾氯化技术,自主研发了四氯化钛氧碳检测技术,10吨智能高效还蒸炉技术、超级电解槽技术、大型海绵钛智能化匀料技术和智能仓储技术,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全流程海绵钛生产企业。
据了解,去年洛阳双瑞万基钛业有限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减免所得税473万元,2016年至2021年共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总金额1.24亿元。
近年来,该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享受的税收优惠税款,持续用于技术研发,不断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率先在同行业内实现海绵钛全流程资源循环、环境友好、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的绿色发展模式,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不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另一家河南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洛阳双瑞精铸钛业有限公司收到增量留抵税额82万余元。该企业主要产品板块分为钛及钛合金精密铸件、石墨型铸件、换热器及智能换热机组、钛及钛合金板带材及焊管等。
在洛阳税务部门的帮助下,该企业及时收到退还的税款,一部分用于采购主要原材料,为公司在合适的价位购买材料提供了资金保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另一部分用于发放员工工资,保证了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我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红利,对未来的经营发展充满了信心!”洛阳双瑞精铸钛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税惠赋能“智造创新”,陪伴“专精特新”企业共成长
近日,在河南新开源石化管道有限公司,走进其特种管道配件研发生产基地,只见71台机器正在铆足劲加快生产进度,生产出的特种钛合金材料管道配件,正准备装箱运往中东地区。
这是一家“瞪羚企业”,同时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主要从事金属承压类耐腐蚀性抗硫管件、高温高压管件、钛合金材料及管件专业制造与销售的企业,该企业新开源石化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我国实施“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该企业财务负责人孙瑞婷核算后坦言:“我们预计可以享受到2188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公司今年向钛合金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市场对地下石油开采勘探技术要求的升高,传统的镍基合金材料已经无法满足高含硫油气井耐腐蚀材料的要求,创新源于需求,市场催生新能量。“石油、天然气领域用钛合金正处于行业风口期,我们必须不断加码投入研发市场,才能抢占先机。”该企业综合管理总监王才旺坦言。
据了解,新开源石化已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抗硫钛合金材料相关技术和产品。企业的研发检测团队已经占到总人数的30%,同时计划投资1.8亿元,年产4000吨钛及钛合金材料与制品项目。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到如今具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供货资质的专业型企业,背后是研发人员潜心40余年的精耕细作和巨额的资金投入。今年以来,迎着国家组合式税费优惠政策的雨露,新开源石化先后享受了制造业企业税费缓缴延期、增值税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部退还等政策。
“受疫情影响,运费成本和进口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税务部门提供全程‘陪伴式’服务,让我们快速享受到了100多万的退税金额,为企业在困境中逆势而上注入了强劲动力。” 孙瑞婷对洛阳税务部门全力以赴的支持连连称赞。
“近年来享受的税惠政策,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也带来了前进的不竭动力和十足底气。”谈起未来发展,该公司法人程智信心十足。
据了解,洛阳税务部门深入走访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出个性化、精细化企业服务清单,梳理了企业可享受的税费政策并详细解答税收实操问题,同时加快退税金额落地,高效服务企业发展,助企持续释放“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