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第二实验小学 郭艳娇
【摘要】所谓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制定出新的决策的能力。通俗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疑问的时候,总要去“想一想”,那么这种“想”,就是思维。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它体现为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等,教师要通过对这些能力的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质疑 问题 想象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让学生实现独立思考、明确表达,综合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对此,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鼓励大胆质疑,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质疑是启智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不应该只是使用“老师问学生答”的稳定教学模式,应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因为问题是从思维开始的,有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不断地提问中进行头脑风暴,经历“思考—探究—发现”的过程,以此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而学生能够进入到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中,往往都是以“敢”字为推动力。所以,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保持“敢”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标中强调:“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老师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有了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的问题批注在课文旁边。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梳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是大家提出最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聚焦这些问题尝试解决。同时,我还在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把课文中的“夏日”换成“秋天”会得出怎样的结果?为什么?”“如果把课文中的“几万年”换成“100多年”又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为什么?”“说说你现在对于作者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有什么看法?”等等。无论是让学生主动质疑,还是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质疑探究,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二、巧妙设置问题,挖掘学生思维深度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有效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的过程,最终达到既能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又能获得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琥珀》这篇课文训练重点是抓住要点,考虑周到。文章内容特点是先因后果,科学家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训练的好教材。我找准这个结合点进行设计。第一,先认识琥珀是松脂球化石,再细读“结果”部分,找出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第二,把科学家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块奇异琥珀形成与发现的过程,通过“鱼骨图”的形式梳理出来,注意将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考虑周到,概括出奇异琥珀的形成与发现的必要条件。第三,对比课后阅读链接,品词品句,评析语言表达的异同点。最后小结学习收获。
在执教《琥珀》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大家提出的问题,再聚焦两个问题进行学习,着重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大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统领全文。首先,我先提出问题及要求:究竟这神奇的一幕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提取信息,摘录关键词,完成学习单上的“鱼骨图”。接着,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填写的鱼骨图,认真对照课文内容,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信息。重点强调:不能遗漏重要的信息,漏掉了一个信息,这块化石就形成不了了,或者变成的就不是这样一块琥珀。紧接着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借助展台汇报。最后结合这些信息,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块琥珀形成的经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填写鱼骨图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的过程,借助鱼骨图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对课文内容地梳理,就是对文本更近一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锻炼学生想象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开拓思维。小学阶段,学生是最具想象力,也是想象力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经常会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牢牢抓住,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引导充分发挥出其所携带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内容是科学性的,语言是文学性的。科学性的内容和文学性的语言就构成了科学小品文的经线与纬线。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一双慧眼,发现隐含其中的经纬;要有一双巧手,理清密密交织的经纬。本课主要讲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包括形成的时间,形成的条件、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是贯串全文的经线。文中运用到的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以及散布在文中的鲜活的词汇,则是让文章变得丰满浑圆的纬线。在《琥珀》一文中,作者用了“柔嫩的绿翅膀”“快乐地飞舞”等形象的词组来描写小苍蝇,还采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来展示蜘蛛的内心世界。这些语言,充满童真童趣,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教学中,在基于文本的基础上,我选择一些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例如:“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生动有趣的画面?”“猜猜蜘蛛心理在想什么呢?”等等。除此之外,我还从题目“琥珀”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可以直观发现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然后发散思维: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学生回答:“珊瑚、珍珠、玛瑙等等。”接着让同学们猜一猜琥珀可能是什么。这时候同学们联系同类词语就可以推测出琥珀是一种贵重的东西。最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琥珀的相关资料。这些环节看似简单,实则环环紧扣,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词语检测环节,在学生初读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每行词语都对应一个事物,再读词语,让眼前浮现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这正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体现文字和语言的共生。
故事性的科学小品文最适合学生进行续写。在学习了《琥珀》这一课后,我让学生续写故事中的小男孩长大以后,从事琥珀方面的科学研究,从不同样子的琥珀中推理出琥珀形成的地点、年代以及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激发学生写作和探究的兴趣,进一步训练想象力。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教学中,在课堂中通过鼓励学生质疑,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巧妙设置问题,挖掘学生思维深度;培养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桥支架,创设条件。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编辑:李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