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记者 李雪妮 通讯员 沈禹/文图
“杨书记,你赶紧去看看吧,一二组群众吵起来啦!”一群众上气不接下气的向山路平村委会跑来。
“咋回事?你慢慢说。”正在联系群众做核酸的杨青林放下手中的电话。
“还是浇地的事儿,自从去年一二组道路硬化以后,路宽啦,村美啦,浇地的沟却被盖住啦!现在群众种菜正需要浇水哩,都犯愁了。”
“好,知道了,我这就去。刘书记,咱们走一趟。”
喊上驻村第一书记刘亚泽,沁阳市常平乡山路平村党支部副书记杨青林骑上电动车向一二组菜地驶去。
来到现场,一二组群众还是吵个不停,这家浇地水流别人地了,那家水流过不来了,有的群众甚至一气之下把丰收渠的出水口给堵住了。
“大家先别吵,都是一家人,吵能解决问题吗?”杨青林赶忙喝止。
“杨书记,你说说,咱们都是靠菜地种那菜下饭哩,浇不成地,你叫我们吃啥哩,这事儿你们当干部哩管不管!”群众们纷纷说出浇地的难处。
“咋不管,管到底,你们先别吵,一二组党员和村民代表留下,其他人都先散了,这事儿一星期内肯定解决!”
群众们散去后,留下的老党员们给杨青林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要沿着水泥路浇筑一条小河渠,一二组群众浇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跟着老党员们的脚步,杨青林、刘亚泽现场看了看地形、地势,拿着笔记本勾勾画画。
“老叔辛苦了,情况我也了解了,我们开个会研究研究。”
“杨书记,你们尽快吧,群众们都盼着呢。”
离开一二组菜地,杨青林立即召集村两委干部开会研究浇筑小河渠的事宜,会上大家均表示同意。但是水泥浇筑100多米的小河渠,初步估算都得一万多块钱,顿时大家犯了难:虽然村集体收入还有一部分,但每笔收入都有计划有用处,实在挤不出来。
恰好第二天是星期二,巩固脱贫蹲点日。帮扶单位沁阳市司法局的领导和乡里领导都来山路平村走访群众。
一大早,杨青林就拿着连夜写好的修建方案在村委会门口盼着等着。
听取了杨青林的汇报,结合村内的实际情况,沁阳市司法局、常平乡均表示将大力支持山路平村党支部。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杨青林就带着一二组的村民挑沟渠、定模具、浇水泥。一下午时间,小河渠就顺利浇筑,晾干以后村民就可以浇地了。
“水来了!水来了!大家都赶紧浇地吧!”通水那天,一二组村民纷纷为山路平村党支部竖起大拇指。
问题得到解决,山路平村干部们长长地舒了口气。连月来,山路平村党支部和该乡其他党支部一样,阻疫情、抓防控,同时对群众的烦心事、为难事都要兼顾,一件事情解决,就要奔赴另一件。他们就像一个个小针头,把千条线有序织接。
也如这条小河渠:小渠虽小,却潺潺流到群众心里。
编辑:李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