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侯国彬 通讯员 乔小艳 卢亚丽/文图
济源教育体育局坚持以人为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多项措施,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济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9171人到校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42%。
落实责任,保障权益
教体局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保障随迁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流入地镇(街道)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本辖区教育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辖区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拨付公用经费。
济源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挖掘潜力和新建、改扩建学校,提供充足学位,最大限度地满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在市区新建了济源一中附属初中、东湖小学、济源实验小学,扩建了天坛路小学、玉川路小学、济水一中,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玉泉学校,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解决了食宿之忧,确保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规范管理,强化服务
教体局在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就学流程、监督检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努力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引导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对随迁子女的就读手续进行规范管理。随迁人员持居住证、公安户口本、用工单位证明(或营业执照)直接到辖区学校申请入学,学校进行核实审批后,根据“就近入学”原则将学生录取到相应的学校就读。
建立健全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管理和服务制度。切实加强随迁子女考生报考资格审核,严格规范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全力维护我市招生考试的良好秩序。
随迁子女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与城市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切实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同时,针对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情况,学校和教师积极采取“一对一”,手把手补差等措施,主动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尽早融入集体,跟上学习进度。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优先安排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在校内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班,对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双技能培养,除本专业以外额外培训学习第二专业技能。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教育局和中心校把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每学年开学初检查工作内容,加强督导和检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多方联动,共同关注
进城务工人员多忙于生计,缺少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教体局督促各校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传授成功的家教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开展“学校教师进家庭”活动,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利用他们情绪不好、成绩下降或上升、迟到早退、与同学争吵等时机,走近进城务工子女家庭,亲身感受他们的成长环境,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协调家庭内部情感,倾听家长意见,共商个性教育策略,开发家庭教育资源。
各校还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重要照顾对象,精心为他们选配好“成长导师”和“成长伙伴”,切实发挥导师和伙伴的作用,对他们的理想信念、学习方法、兴趣特长、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辅导和帮助,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针对校舍、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短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教体局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宣传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努力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就学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大象新闻(济源)热线:18638904468
编辑:吴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