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吴战通 见习记者 左朝君 萌友 许秀芳 赵书林 /文图
“既然组织派我到李凹来,说明我和李凹村有前世之缘,他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为自家做事情,更要全力以赴!。”宋小伟对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说。李凹村位于河南济源偏远山区邵原镇的一个小村落,地理偏远,土地贫瘠,群众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生活一度陷入贫困。脱贫攻坚站打响之后,济源交通运输局派宋小伟前来驻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思想一变,土地变宝收入翻
天不亮,于高中便拿起工具,向自家田地里走去,刚刚收获了火红的小辣椒,他要去看看前不久种下的胡萝卜涨势如何。在村里他曾是典型的贫苦户,每天好吃懒做,东家走西家串,现如今整天忙着自家田地里的经济作物,再也没有时间瞎逛了。
“多亏了宋师傅,经常跑到我家拉家常,一来二去从思想上让我认识到了脱贫致富的原因,去年到今年带着我发展蔬菜制种和小辣椒,一年收入增加了20000多,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于高中告诉记者,宋小伟整天和大家打成一片,有困难找小宋,一来二去成了村里有名的“宋师傅。”
自担任帮扶工作以来,宋小伟走家串户,在掌握了全村实际情况之后,便决定拿土地做文章,“思想一变,黄金万担。”宋小伟介绍说,以前大家都是种小麦玉米,辛辛苦苦一年,没有啥收入。
当地昼夜温差大,很适合很多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调查了解后,他决定发展经济作物。于是引导贫困户种植优质西红柿、胡萝卜、蔬菜制种、小辣椒等。经过几年发展,去年已实现蔬菜制种每亩增收4000余元,西红柿每亩增收6000余元,胡萝卜每亩增收4500余元,小辣椒每亩增收3000余元。
通过初步探索发展,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种植模式调整带来的甜头,老百姓的收入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看到他们眼神中那种由衷的喜悦,宋小伟知道路子对了。
村企联合,厂子进村近就业
已到中午吃饭点。在李凹村的河南巨力钢丝绳加工基地,建档立卡户韩军胜却顾不上回家,仍在这里加紧干活。“脱了贫,咱也要致富呀!”多干一会儿就能多一份收入。
农民深爱着土地,离不开土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总是一份牵挂,能在家门口就业多份收入是乡亲们的愿望。宋小伟了解大家心声后,着眼发展实际,把脱贫攻坚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引进河南巨力钢丝绳索具加工项目,采取“工厂 农户”的运作模式,年人均收入提高至2万元左右。
平时是锁具加工车间的工人,农忙时节又变成侍弄庄稼的农民,做工农活两不误,群众心里乐开了花。宋小伟介绍说,企业免费提供钢丝绳索具插编技术培训、工具、原料及产品运输等服务,将加工厂房建在田间地头,将扶贫技能送到千家万户,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带动,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实现民、村、企三方共赢,才能确保让群众拔掉穷根,全面过上小康生活。
心系群众,小康生活在眼前
扶贫非小事,大小事都是事,事事都得记心头。自他进了村,成了村里最忙碌的人。
“他经常到田间地头、屋里院外,与我们一起唠家常,主动帮我们村民干活,同村民打成片,动员我们搞产业发展,增收创富。”该村建档立卡户与宝贵说。
他跑单位进企业,多方协调为村里筹备5万余元,用于提升该村党建场所;他广泛发动社会爱心企业为村里捐款5万元,用于村医疗室改造;他在了解到村里因交通不便给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运造成发展制约后,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和争取,多方筹资120余万元,改建提升村级道路两公里,打通了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的东西通道……
“村民们很信任宋队长,很多事情都找他,有的找他倾诉衷肠,有的找他谈创业发展,有的连家里的水龙头坏了、电灯坏了都找他来更换。只要他到村里,村民总是热情地招呼他到家里吃饭。现在,村民们做事积极,有干劲,动力十足。”该村村主任于长河对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说。
在济源交通运输局和宋小伟的努力下,2019年,该村顺利脱贫,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进。宋小伟说,驻村工作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细细品味,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宋小伟同志就是这样,心系扶贫痴情不改,情牵扶贫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用真心、真情、真诚描绘扶贫之路的壮丽诗篇,让党徽在扶贫一线闪光。
大象新闻·猛犸编辑:吴战通 曹亚勤